曾经,他提着两个水泥桶,四处谋生;曾经,他头戴安全帽,修补房屋,承接工程,四处奔走。如今,他是上海之合玻璃钢有限公司总经理。
初见曹正国,浓浓“乡土气”,让人倍感亲切。刚从西沙群岛回来,他感慨自己依旧很忙,只是和以前大不相同。气象局、浦东和虹桥机场,那些高科技的球形雷达天线罩均来自于他。
揽下别人不愿意干的活
20多年前,曹正国中专毕业进了建筑公司做泥瓦匠,年轻气盛的他本想着能大干一番事业,结果公司却不幸倒闭。不甘心回到农村的他和表弟拎着两只泥桶在市区四处打零工谋生。东托西求,才有了第一笔交易。
回忆起那笔生意,曹正国还历历在目,“只有500元钱,帮重庆北路托儿所换瓦片,还包括了材料成本。其实就是赚点辛苦钱,但是没办法,为了营生也要做啊。”曹正国说,当时的建筑行业市场竞争还不像现在那么激烈。“一般大公司都是按照任务单开工,以完成任务为准则。任务单上说要拔这个钉子,边上的钉子有毛病了人家也不会管。”于是,曹正国就做贴心服务,把别人不愿意做的活全都揽下来。靠着细致贴心的服务,他慢慢把业务做了起来,客户越来越多,从最初的小修小补到后期承接工程,从2个人力到雇佣几十名员工,曹正国也开了一家装修公司。他笑称,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。
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,曹正国慢慢发现,建筑装修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,对资金、资质要求越来越高,企业的利润逐步走低。
居安思危。曹正国说,一定要创新,探寻新蓝海。于是,他捣鼓起了耐磨地坪材料,接了高尔夫球场的橡胶路面、重型轮胎厂特殊地面的工程。
打造国内最牛天线罩
有了资金积累后,曹正国开始壮大企业,发展高科技产品,最终把目光投向了雷达天线罩。
在国防、航空、气象等领域,大型雷达的应用十分广泛,而为了能保证雷达的性能不受自然气候环境的影响,雷达天线罩就应运而生。这个球形的巨型罩子看起来制作简单,其实却是个高科技产品。彼时,国外少数几个能制造的国家要么抬高售价,要么封锁技术,中国进口一个直径十几米的雷达天线罩就得花上20余万元。
“其实这是个偏门的行业,之所以能够进入市场,还是靠当时我的好搭档‘蒋工’。”曹正国口中的“蒋工”是原上海玻璃钢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汉生。两人一拍即合,曹正国在南汇老港租下了一家小工厂。一场向高科技进军的企业革命,就此开始。
足足三年时间,蒋汉生和他的团队在工厂里潜心钻研技术,工作日吃住都在工厂里,只有双休日才回家。三年间,企业没有出产任何产品,只是在不断的研发、测试。终于,一款新的天线罩被研制出来。“当初国内的罩子都很低端的,国外企业曾戏称中国生产的都是三流罩子。”曹正国说,新产品研制成功后,不仅性能先进,成本也远低于国际产品,填补了国内的空白。“从此,国内的很多下游需求都不再进口了。”
像个蛋壳,一点点装起来
从最小4.5米直径的地面罩到最长直径40米的超大型玻璃钢罩,经过多年积累,企业目前已经拥有了包括6.5米、7.5米、17米、25米等多个尺寸的系列产品,工艺变得越来越成熟。“别看玻璃罩长得差不多,其实每一个都是定制的,做一个新产品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。”曹正国说道,“天线罩这东西,没有骨架,就像个蛋壳一样,是要一点点装起来的。一个直径40米的天线罩,大小足以覆盖一个篮球场。”
午后,曹正国的工厂里正是一派忙碌的景象。几十个工人正忙着搬运一块块刚刚出模的玻璃钢面板。“每一款天线罩的玻璃钢板都要开新模具。阳模,阴模,翻来覆去要做好几次,才能最终定型。每一个螺栓的定位都必须非常精准,这样到现场安装才能更简易。”
这一块块厚重的玻璃钢表面十分光洁,比玻璃还要平整,走近这块板,人脸都能清晰地照在板上。一块6、7个平方的玻璃钢重达200多斤,要3、4个人合力抬起。从最薄不足3厘米,到厚达近10厘米的玻璃钢板,曹正国说,天线罩的使用寿命一般可达15年。而坚持15年,技术是最关键的支撑。“我们工厂现在一共200个人,研发人员占到四分之一。”
如今,经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,之合玻璃钢公司的天线罩获得了出口国外的资格。“国家气象局、全国各大机场还有军用的雷达罩,企业的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,工厂来不及做,只能不断扩建。”曹正国欣喜地说,在这样一个军工领域,民营小企业的产品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,非常不易。目前,之合玻璃钢公司的天线罩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亿元,远超国内的两家国有企业。